媒体公告
新闻动态
常见问题
评价历史要求真务实不要跌入虚无主义泥坑
发表时间:2025-03-24 13:48:21  来源:刀锋电竞是什么软件   阅读次数:1    

  刚看到一篇文章,这位作者针对一位网友关于要理解六七十年代“吃不饱”的问题,谈了他的看法,该作者觉得六七十年代“吃不饱”的原因主要在于“浮夸风”和“左”的思想。这就让我不能不说两句。我们研究历史,评价历史,首先就要了解历史,同时要有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研究和评价历史,否则必然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

  根据这位作者的自我介绍,他是一位80后。当然,对历史不能单看年龄,主要是在于对历史的学习、了解和研究的程度深浅。显然,这位作者对历史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因此,出现了很明显的历史性错误。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作者对六七十年代“吃不饱”的缘由分析,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我们反思当年问题根源是如何造成的?除了上文这个作者说的勒紧裤腰带造核武器、发展工业的因素,三年自然灾害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这并不是造成当年错误的根本原因,因为发展工业、自然灾害并非不可应对,要明白我们建国之初的两个五年计划中,民众生活,国民经济、工业发展都没有拉下,还肩扛了耗费巨大国力的朝鲜战争。而为何一边打仗,一边剿匪,一边生产,一边建设没再次出现民生困顿问题,为何在和平的六七十年代出现饥荒问题?

  很显然,这位80后作者对新中国历史了解是很不够的。他的这段话有几个历史事实是模糊不清的。首先,新中国线年。俗称“三年困难时期”,亦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这里我们一起看看有关数据: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9765万吨,人口?为?6.5994亿?,人均?粮食?为?299.5公斤?;而?1959年,1960年?,1961年?粮食?分别?下降?为?16968万吨,14385万?吨,13650万?吨,人均?分别?下降为252.5公斤?,217.3公斤?,207.3公斤?。人口?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958年的水平?。

  1962年开始有了好转。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65年粮食产量基本达到了1957年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66年的21400万吨,到1978年提高到30477万吨,人均粮食从1966年的287.1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16.6公斤,达到国际温饱线亿。

  其二,这位作者对新中国的“五年计划”概念不清楚。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那么这位作者提到的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是1953年到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正是发生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也就是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六七十年代国民经济慢慢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慢慢地提高,虽然还没有完全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人们的温饱得到了基本解决。这里我们一起看看周总理四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证明这一点。

  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也?将?胜利?完成?。农业?连续?13年?夺得?丰收?,1974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1964年?增长?51%。……全国?解放?以来?,尽管?人口?增加?60%,但?粮食?增产?1.4倍?,棉花?增产?4.7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吃?穿?的基本?需要?。”

  如果说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老一辈执政时期的报告不可信的话,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在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是怎么说的。在国庆30周年招待会上说

  :“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粮食?产量1978年?比?1949年增长?1.7倍?……在工农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较大?的改善?。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可见这位作者对新中国的历史全然不知,却妄下结论,这是任何一个探究历史真相的人所不能容许的。

  不仅如此,这位作者还给六七十年代下了一个从来就没认为的错误定论。看了这位作者的胡言乱语,真让人哭笑不得。他在文章里这样说道

  :“显然这中间浮夸风,左的思想意识难辞其咎。举例来说,一个村庄本来亩产500斤,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了,但是当时为了放卫星,有些地方就谎报亩产千斤万斤,既然你报了这么多产量,你的公粮是不是要交这么多?再就是大锅饭的环境,很多人出工不出力,也造成了劳动效能下降,……都是混日子,粮食能多?

  一看,这位作者对历史知识全然一片空白。浮夸风和极“左”路线年出现的一股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风气。同时作者又把所谓“大锅饭”混为一谈。完全是一种鹦鹉学舌的口气。

  遗憾的是我把这篇文章的内容错误向平台反映了,平台竟认为“无法判断”,可见,现在不知多少人的历史知识都一片空白。不了解历史我们怎么向下一代交代啊?

  浮夸风是1958年至1960年时期的产物,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错误批判反冒进基础上发动起来的。反冒进是怎么回事?这里就得提到农业合作化时期。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里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1955年9月25日,毛主席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作的序言一里这样写到,这里做个摘录:“有?人?说?,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几?年?来,可以?看?出这条?规律?,在冬季?提倡?发展的,一?到?春季?就?有人?反?冒进?。这个?说?法?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看?见?已经?反?过?几次?冒进?了。……所谓?反冒进?,不但?是停止了发展?,而且?成批?地强迫?解散?(一?名?“砍?掉”)已经?建成?的合作?社?,引起?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不满?。”当时的所谓批判反冒进是对解散已经建成的农业合作社的行为的批判。当时一些人认为建立农村合作社是一种冒进。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党发出了“”运动,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生产上的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基本的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生产建设上追求大规模。这就是浮夸风和极“左”路线的问题导致的影响。

  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毛主席和中央曾经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压低1959年的工农业生产指标。

  1958年11月22日,毛主席就宣传报导问题找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长谈,指出“

  毛主席强调,做新闻工作,无论记者和编辑都要头脑冷静,实事求是,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就报道什么。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

  另一个原因,1959年,毛主席在人大二次会议上宣布自己退出国家主席职位。主持工作由一线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而这位作者却云里雾里地把六七十年代也说成是“浮夸风”和“左”的思想路线,是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看了这位作者的文章,掩卷而思,线后而羞愧。做自媒体,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东西总应该多动动脑筋,或者到网络上找找资料,然后再出来说话。否则,只会遭人指责,更重要的是深深地落入历史虚无主义泥坑,制造虚假历史,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上一篇:铁力市工农乡:强化党建引领 绘就和美村庄画卷
下一篇:马昭才调研农业强市建造作业